和平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5日 来源: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2月7日在沈阳市和平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和平区人民政府代理区长  张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是和平区历史上极不寻常的四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八届人大确定的重点任务。

四年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45.3亿元,总量位居全市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23.2亿元,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实现922.3亿元和354.1亿元,“亩均效益”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3%,绝对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和平区获评全国百强主城区、中国幸福百强区等国家级荣誉73项、省级荣誉45项,综合经济竞争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位居东北区县首位。

四年来,我们聚焦瓶颈障碍,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加速释放。

营商环境释放活力。率先在省市推出一批“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有需求线上办,非必需不窗口”等模式在全市推广,首获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权,企业登记便利化工作被国办通报表扬,全科政务服务24小时自助办理模式获评中国营商环境优化最佳实践案例,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现有市场主体10.2万户,年均增长16.4%,高于全市3.7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激发潜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国资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区属国有企业整合改组初见成效。启动开发区改革,加强“两剥离”、建立“两机制”,实行“一区两园”“管委会+平台公司”管理运营模式。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内对外开放更深更广,实际到位内资516.3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外资吸引力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驱动增强动力。加快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东北大学——三好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好街校友之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区24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企业626家,建设人才公寓1.2万平方米,引进高科技人才千余名,举办双创活动544场,和平区获评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区县和辽宁省双创示范基地。

四年来,我们坚持项目为王,主动做实谋立推建机制,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项目建设提速提效。采取项目化专班、功能区承接、精准化推进、全周期服务、“一联三帮”等措施,狠抓项目“谋立推建”,中海商业综合体等168个新开工市重点项目总投资889.1亿元,万象汇等29个产业项目竣工运营。

楼宇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在东北实施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打造五星级楼宇2座、四星级楼宇1座,培育纳税5亿元以上楼宇3座、亿元以上楼宇13座,现有89座大型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440万平方米,楼宇经济贡献率达40.2%。

招商引资成效倍增。举办智见产投大会、花椒大会等活动75场,引进北斗数据中心、爱尔眼科等亿元以上项目479个,K11购物中心、山姆会员店、罗森便利店等外资项目96个。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新增中金东北总部等企业25家。

存量资源有效激活。盘活闲置楼宇27座、64.8万平方米。专项整治大棚房28处、违法占用耕地25处。集中解决征收地块水源井问题,完成19宗土地整理攻坚任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29公顷、闲置地块7宗、净地不净地块14宗,57宗地块实现净地,19宗地块成功出让。

四年来,我们明确主导方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有机衔接。

商贸产业顺势转型。大力发展服务型、流量型经济,新增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6个,引育电商直播机构9家,传统商贸实体渐进向数字化、体验化、品质化转型升级。构建“三带、四街、五片区”夜经济空间布局,举办两届“品质和平·夜生活文化节”活动,和平区获评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科技产业全面强链。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打造和平慧眼数字经济、启迪和平数字经济等产业园28个,引育骨干企业48家,发布重磅机会场景30个。引进全国首个华为VR云创新中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2家、雏鹰企业77家、瞪羚企业7家、种子独角兽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14家增至300家。

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举办“和平杯”“和平之音”等活动,引进君弘兆业、36氪等头部企业,打造了北方文化新谷、北约客数字创意、爱音斯坦传媒等楼宇文创产业园11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91家增至102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一。文商旅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金融产业加速扩张。以沈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23家企业为主体,构建了“五位一体”碳金融产业生态。科技金融广场、建信金融产业园集聚企业38家。金融及服务机构由636家增至1831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由145家增至210家,驻区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在全市年均占比达60%和54%,金融业税收贡献率由15.4%增至27%。

大健康产业多元发展。推动“四医”产业开疆扩土,新增东软医学等医疗机构57家,中国医药、华润医药等头部企业转型升级,限额以上医疗医药企业数量和年均营收分别占全市的40%和30%,医美机构数量占全市的40%,新增医养企业12家。

四年来,我们强化精细理念,统筹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发展空间更加优化。高标准规划曹仲地区,和平湾品牌成为区域开发新焦点。三好街以312.4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跻身全省三甲。实施太原街三年复兴行动,打造了太原里、万怵都市露台等特色空间,太原街获评首批辽宁省示范步行街、引流指数全国第四。老北市景区破茧蝶变,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西塔街获评东北首条大众点评必吃街、沈阳市夜经济示范(特色)街区。中山路欧风街、奉天巷、八卦街、浑河晚渡、浑河两岸等特色区域旧貌换新颜。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设5G基站1487座,打通断头路7处。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启动文艺路街道更新工程。完善新城区水电气热基建配套,率先在全市启动排水防涝智慧管网建设,推进高压线排迁入地工程,加快浑河南岸滨水路框构桥建设,建成长白污水干线等18项重大市政设施,云龙湖跨浑河桥接线路和平段竣工通车,实现了和平、于洪、苏家屯三区互通。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常态化推进创城创卫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晨检夜查、现场拉练、督考问用、联合执法等机制,和平区以全市第一的成绩通过创城省检、以零失分的成绩通过创卫国检。创建精品示范路10条,建成口袋公园100个,举办七大特色花展,新增绿化面积18.5万平方米,施划停车泊位3.8万个。投资4.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09个,惠及居民近4.8万户。提升背街小巷177条,全区770个老旧小区全部落实物业管理主体。城乡结合部、早夜市环境秩序整治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环境噪声四项污染整治,削减二氧化硫1467.7吨、氮氧化物485.5吨,整治“散乱污”企业124家。全面落实河长制,彻底消灭了黑臭水体,域内河流水体各项指标达到国检标准。

四年来,我们牢记为民宗旨,全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9.5亿元,完成民生实事39件。新增就业人员7.2万人,发放失业保险金、稳岗补贴等8.3亿元,追回农民工欠薪2.1亿元。城乡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实现新提高。完成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户籍人口较2017年增加8.2万人。实施教育“双减”改革,新建11所、改扩建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完成29家义务教育培训机构“营转非”等工作,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84家、79%,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和卫生应急能力全省领先。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9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02个,新增养老机构4家、养老床位600余张。建成城市书房、书屋11个,打造了“浑河之夏”等品牌活动。新增公租房5106户、廉租房354户。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整改安全隐患1.4万处。投入维稳资金2.55亿元,打好信访减存控增攻坚战,案件化解率大幅提高。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开展“品质社区”建设,“党建引领、合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和平区获评第四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区“九连冠”。

四年来,我们注重内外兼修,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履职效能显著提升。

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承办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1750件,办复率100%,办结率95.9%。网上政务公开信息2.9万条。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56件,承办行政诉讼案件621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大幅提高。法治、诚信、阳光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速。率先在全市建立“一云、一网、一图、一平台”总体框架,构建综合指挥应用平台,开发应用“指尖和平”APP。建立“5+N”智慧应用和物联感知网络,初步形成数字化社区生态圈。“基于IPv6下一代网络架构的雪亮工程”获评全国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优秀案例。

效能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四风”转作风取得新成效。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节约型机关建设取得新进展。

同时,国家安全、保密、审计、民族、宗教、兵役、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普宣传、红十字会、残联、人防、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坚决落实中央巡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家统计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各项整改任务,以对历史、对人民、对和平高度负责的政治魄力和政治勇气,解决了政府陈欠债务、拖欠企业工程款、招商政策不兑现、长白岛教育资源不足、排水防涝短板、馨丽康城饮水、前显变电站建设、回迁安置等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啃下了近10年未净地的北市三四期地块等硬骨头,实现了老北市凤凰涅槃,充分彰显了和平干部敢于理旧账、敢于克难题的责任担当!

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五日发动近2000名党员干部,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到第一时间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精准防控、第一时间纾困惠企、第一时间启动全员核酸检测,率先在全市完成小区封闭、集中隔离,率先在全市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保持全市第一,充分彰显了和平效率!面对突如其来的“10·21”燃气爆炸事故,我们闻令而动、火速集结,当日组织多方力量2000余人,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工作,10个工作组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条抓块保、横纵联动,争分夺秒、日夜兼程,统筹推进居民安置安抚、现场清理、受损房屋设施检测排险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应急处置向善后安置的平稳过渡;善后工作组聚焦问题、分类施策,总体保持了各项工作平稳推进。在大战大考面前,我们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不畏惧、从不退缩,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姿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次次大战胜利的背后,是全区广大干部职工不辞辛劳的巨大付出,那些奋不顾身的逆行而上,那些无眠无休的日日夜夜,那些割舍家人的短暂离别,那些席地而睡的卷曲身影,都成为镌刻在我们脑海中无法忘却的记忆,都汇聚成打不倒、压不垮的强大精神力量!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推动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适应新发展阶段、树牢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为民惠民靠民,突出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坚持锤炼过硬作风,深化思想解放、发扬斗争精神,在抓落实上做到深严细实真快。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回顾过去的工作,艰难历历在目,成绩催人奋进。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区政府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老领导、老同志,向奋斗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后劲还不够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乏力,大项目大税源增量不够多,产业结构不够优,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快。二是改革开放创新力度还不够大,营商环境仍需提升,国资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开放合作广度深度有待拓展,创新生态体系亟待优化。三是城区功能品质还不够优,新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亟待完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四是社会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金融等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群体访、越级访时有发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高。五是民生领域服务供给还不充分,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物业、供暖等行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六是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仍需提升,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业务本领、工作作风等方面与新形势新任务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够适应。对此,我们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平区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窗口期,补短板、解难题、理旧账的攻坚期,风险挑战凸显,机遇利好叠加,机遇大于挑战,未来的和平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将乘风破浪一路向前!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十四五”开局之新起点,阔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新征程,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新使命,我们要着力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责任担当和功能定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寻标、对标、达标、夺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知责、明责、守责、履责,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求实、务实、抓实、落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苦干、实干、巧干、真干,努力在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作出“四个示范”、实现“六个突破”。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区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和区“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安排,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增强民生福祉为根本,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全力打造品质、人文、智慧、活力“四个和平”,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枢纽、四中心”、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和新经济培育发展策源地。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问题导向,以改革破解难题、用开放汇聚资源、靠创新塑造优势,让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动。突出改革推动。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树牢“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理念,强化“数字营商、法治营商、一流营商”导向,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推动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突出开放带动。全面对接“空中、陆地、海上、网上”开放通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宽与日韩等国家合作领域,充分发挥东北亚经济走廊节点作用,打通“走出去”开放通道,优化“请进来”空间载体,提升国际化功能品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在国家中心城市开放高地建设上形成示范效应。突出创新驱动。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平台、环境、新经济为重点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区,以三好街、长白岛、和平湾科技产业带为基础优化科创空间布局,完善双创生态体系,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双创人才引育,实现创新“三率”大幅提高,成为沈阳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功能区。

(二)推进调整转型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聚焦“5+3+7+5”产业图谱,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和路径,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在新经济发展上形成示范效应。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发展以人才为重点的创新型经济,实施“四个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0家以上,打造辽沈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发展以品牌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做强“四种经济”,引进品牌企业120家以上,培育大型商务楼宇100座以上,打造辽沈地区服务型经济发展示范区。发展以平台为主的流量型经济,构建“一中心、一基地、一平台、一体系”,建成3个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亿元级交易服务平台,打造辽沈地区流量型经济发展先导区。发展以通道为主的开放型经济,抓实“四个紧盯”,引进高质量重大产业项目15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达到25亿元人民币以上,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开放新高地。发展以头部企业为主的总部型经济,围绕“四个突出”,新增总部型企业50家以上,打造辽沈地区总部型经济发展先行区。着力发展“4+1”主导产业。谋划更高层次的产业引进、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积极抢占“数字+”风口,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商贸产业为基础、科技创新产业为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为引领、现代金融产业为支撑、大健康产业为补充,打造“数字+商贸”“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数字+金融”“数字+大健康”产业链,商贸、科技、文化、金融、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0%、6%、8%和5%,打造国际化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三)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不断提升功能品质。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树牢“三精”理念,注重“三问”、统筹“四态”,提升城区“四个品质”,绣花匠心抓管理、全程全域求精细,塑造北方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高颜值”,在高水平城市管理上形成示范效应。加快新城拓荒步伐。以和平湾为核心,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率先隆起数字经济园区、金融科技产业园区、现代工业园区、满融民族民俗文旅休闲街区四大支撑,打造“科技+文化”引领、国际化、“三生”融合的中央智慧活力区。突出和平湾建设,构建“一心、一带、两轴、五片”空间布局,打造和平未来的新增长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三个一批”原则,注重留白留璞增绿,加强城市风貌管控,以“一街、一路、一塔、两市”和三好街等核心片区为重点,高标准实施城市更新工程,以风景、人文、时尚为要素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成为城市更新先导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在加快老街复兴上形成示范效应。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园美城、以文化城,用“绣花功夫”一体推进常态化创城创卫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六化”专项行动、构建“六化”管理体系,率先在全市实现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打造东北最干净城区和东北夜景最美城区。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升生态品质。

(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福祉。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高品质城市生活上形成示范效应。打造“舒心就业”品牌。开展高质量就业三年行动,建设优质人资市场,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舒心就业”社区达标率在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打造“幸福教育”品牌。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幼小初高基础设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四段”培优工程,高质量完成“双减”试点任务,坚持“四有”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教育强区。打造“健康和平”品牌。加快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开展“健康和平”行动,到2022年全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成为东北地区卫生健康强区。打造“品质养老”品牌。坚持品质为先,构建“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加强养老服务智慧化管理,加快壮大“银发经济”,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人文和平”品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设施覆盖扩面、功能提升,实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服务供给模式,办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建老北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高品质文化强区。打造“合和共治”品牌。坚持共谋共建共治共享,践行“两邻”理念,优化“党建引领、邻里守望、合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区有颜值、有温暖、有内涵,居民有尊严、有认同、有希望的幸福家园。打造“平安和平”品牌。深刻吸取“10·21”燃气爆炸事故教训,健全“双控”体系,提升防汛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工作“五化”发展,实现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在统筹发展安全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四个最严”,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事要解决,推动信访工作“三化”发展,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坚持解放思想、破障闯关,以只争朝夕的决心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扬“店小二”精神,全面落实2021版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做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建立“一网六统一”等模式,推行“只提报一次”等改革,推动政策直达企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打造“四大营商环境品牌”。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合有效资产,规范董事会建设,加强国资监管,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布局,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对接空陆海网四大通道,深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发达地区,拓展京沈、苏辽、辽粤、沈大等对口合作深度广度,加强与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谋划储备经贸产能合作项目,办好“韩国周”“和平杯”等活动,推动跨境电商产业规模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人才新政3.0”落实和宣传力度,设立5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健全“人才+项目+基地”机制,引育战略性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扶持创业带头人450名以上。加强“双创+”模式创新及平台化转型,举办双创活动150场以上,培育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家以上。搭建线上“七大平台”,建成数字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发挥东北大学——三好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作用,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二)坚持项目为王、选商招商,以矢志不渝的雄心增强区域硬核实力。

全季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全年无间断、秋冬不停工,实行项目建设“1+3+4+N”模式,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等十大方向,精谋厚储一批重点项目,策划推出一批机会场景项目,优化项目化专班、功能区承接、精准化推进、全周期服务,提前做好立项、土地、规划等前期工作,做实“一联三帮”“首席服务官”“三直一快”等机制,加快中东砂之船、中海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谋划项目总量增长20%以上,开复工市重点项目150个以上、产业项目105个以上。

精准实施招商引资。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导向树起来、立起来,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充分发挥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主阵地作用,优化招商“十项机制”,强化“三全”“三结合”“四链”招商,办好“数字和平”投资说明会、产业链招商推介会等活动,加快“走出去”争项目、抢项目、拼项目,包装策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磅机会场景,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领军等企业,推动联东U谷·和平未来智造谷、辽宁新数字文化产业园等新经济项目落地,持续提高招商“三率”,让项目加快落实落地的场景画面成为和平跨越赶超的鲜明标志,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签约162个、落地78个。

做大做强楼宇经济。坚持向楼宇要空间、以亩均论英雄,强化楼宇对“五型经济”的承载作用,加快楼宇经济发展三年行动,用好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数字赋能、“1+2+N”服务管理、精准招商、一楼一策等措施,梯度培育打造星级精品楼宇、专业特色楼宇、纳税亿元楼宇、绿色智慧楼宇和楼宇产业园,持续提高楼宇“亩均效益”,力争楼宇总量达到91座、专业特色楼宇产业园达到32个、纳税亿元以上楼宇达到15座。

加快激活存量资源。狠抓停缓建工程,强化“一楼一专班”推进机制,积极争取市里支持,加快唤醒京城中心、五洲商厦等“沉睡”资源。狠抓闲置楼宇,着力破解产权多元、设施陈旧等问题,六个功能区全年各盘活高质量大体量闲置楼宇1座以上。狠抓土地攻坚、征收、出让,加快满融工业用地、棚改等地块征收进度,提前做好集中供地前期准备,为项目落地拓出新空间。

(三)坚持固本强基、蓄能增势,以锲而不舍的恒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五型经济”发展。做强创新型经济,打造创新型环境、培育创新型产业链、搭建创新型载体,梯次培育高新技术、雏鹰、瞪羚、独角兽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狠抓服务型经济,实施服务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培育品牌经济、首店经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全年引育品牌企业20家以上,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提升流量型经济,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搭建双线融合发展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打造5个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电商直播基地。聚焦开放型经济,全方位拓宽开放领域,与辽宁广播电视台共建跨境电商产业园,与阿里集团共建淘宝电商产业园,培育多信铝业集团、天圣豪集团等供应链服务链企业,力争全年实际到位内资增长3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以上。紧盯总部型经济,实施总部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引育一批聚集度高、成长性好、创新和带动力强的头部企业,增强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全年新增总部型企业10家以上。

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商贸产业升级,拓宽“数字+商贸”产业链,促进传统商贸业高端化、差异化、品牌化转型,培育海贝淘、华狐、上星等电商直播基地,大力发展夜经济和会展经济,提高太原街、西塔、老北市等特色街区引流指数,举办智见产投大会、花椒大会等精品展会,全年商贸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增强科技产业实力,壮大“数字+科技”产业链,集聚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数字经济瞪羚、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引进新型现代工业企业3—5家,区域数字经济骨干企业达到48个,重点项目园区达到10个。强化金融产业支撑,巩固“数字+金融”产业链,依托三好街科技金融广场等项目,发展普惠、科技、绿色、产业链金融,新增上市后备库企业20家以上,推进沈阳风景园林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挂牌,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突出文化产业特色,充实“数字+文化”产业链,围绕文化科技融合、文商旅融合两大主线,引入8个文化产业项目,建成14个文化产业园区,举办草莓音乐节、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15场,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提升大健康产业能级,构建“4+3+X”产业体系,扩展“数字+大健康”产业链,重点引进诺康医疗区域总部、博鳌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助推华润医药、上药康德乐、中国医药等头部企业发展,壮大医美和医养产业。

(四)坚持循序渐进、精雕细琢,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推动和平湾率先发展,通过城市更新方式和PPP模式,启动3500米路网、2.8平方公里首开区智慧城市建设,完成15.4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公园,推动迎春街西—1等地块出让、生产力中心5A级总部大厦等项目落地,加快传感器(物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导入“科技+文化”“科技+金融”产业,构建错位发展、区域联动、创新支撑的产业生态。坚持“三生”融合,编制满融1.5平方公里工业备用地空间规划。实施长白供水管网一期等工程。

掀起老城区更新热潮。突出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要求,高标准规划实施核心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在太原街片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品质等手段,打造东北亚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国际化消费枢纽;在中山路片区通过保护利用民国文化遗存、延续空间肌理等手段,打造近现代风情文化活力街区;在西塔片区通过改造提升文化节点、植入韩朝特色业态等手段,打造东北最大的中韩朝文化与商贸集聚区;在老北市片区通过塑造街区式商业空间、构建体验式街区路径等手段,打造文化原乡和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商业文化区,在加快老街复兴上作示范。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改造提升105个老旧小区、43条背街小巷,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任务,共谋做好“10·21”燃气爆炸事故区域有机更新,实现安全、质量、环境、设施、功能大幅提升。完成和平大街、中山路、太原南街等5个路段的街道更新工程。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心中有花、针脚绵密、追求卓越、久久为功,一体推进常态化创城创卫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实施“六化”专项行动、构建“六化”管理体系,创建8条精品示范街路,打造10条门头牌匾特色街和100个有特色、有品质的口袋公园,实施浑河南岸、文化立交桥等亮化工程,深化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为279个小区居民提供生活垃圾四分类服务。

筑牢生态环保新屏障。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化抗霾攻坚,强化散煤、扬尘、餐饮油烟等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三水统筹”,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化水污染防治,完成全部区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创建节水型城区。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安全。

(五)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服务,以亲民为民的真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围绕打造“舒心就业”品牌,建设优质人资市场,搭建双线就业服务平台,打造人资产业服务带,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舒心就业”社区达标率达50%以上。落实低保提标政策,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

办好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围绕打造“幸福教育”品牌,推进“双减”试点任务,实施“双培养”工程、“4+4”手拉手项目,在中小学试行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教育队伍提升“三大”行动,启动胜利大街东小学等4个幼小初新建提升项目,在和平湾建成2所中小学并启动高中建设,实施浑河湾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围绕打造“健康和平”品牌,实施19项行动。坚持“四早”原则,落实“四快”措施,科学精准有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实施区疾控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达标创建。

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围绕打造“品质养老”品牌,完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依托11家养老院和39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在全市建设和运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发展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疗服务进社区、进家庭。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办好老北市沉浸式灯光秀、北国风光乐雪嘉年华等活动,推出“红色记忆”旅游线路,推进浑河晚渡、老北市汉字主题书房、区综合博物馆建设,打造“一馆两膜”的区域性体育商业综合体。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实施“六邻”工程,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党建引领、邻里守望、合和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品质社区”建设“5+N”模块任务。探索建立“物业城市”管理模式。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和平。压实安全生产“四方责任”,强化“三管三必须”,健全“双控”体系,扎实开展水电气暖安全排查整治行动,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把“三到位”挺在前面,健全信访源头治理机制,提高案件化解率。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六)坚持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坚定不移的信心增强行政履职本领。

切实加强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一体推进法治城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力争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强化政务公开。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落实《数字辽宁发展规划》《沈阳市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强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应用,升级完善“一网、一图、一云、一码、一平台”智慧城市治理架构和“指尖和平”APP,构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大脑、城市大脑。

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坚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区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示范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律、市场经济规律,持续提高抓经济促发展的本领和能力,加快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在解放思想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忠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反对“四风”,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财政资金、土地管理、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秉公用权。

各位代表,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奋楫启航、再创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压奋进、大干快上,全面打造“四个和平”,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建设,努力在作出“四个示范”、实现“六个突破”上迈出新步伐!


2022年民生实事

  

1. 实施沈阳铁路实验中学综合楼、5所中小学操场维修改造。

2. 实施长白供水管网一期工程。

3. 实施下河湾村地区居民饮水安全工程。

4. 为279个小区居民提供生活垃圾四分类服务。

5. 新建100处口袋公园、微景观微绿地。

6. 实施43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

7. 实施105个老旧小区升级改造。

8. 实施和平区疾控中心改造。

9. 建设老北市汉字主题书房。

10.实施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室提升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