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体育局的科学指导下,沈阳市和平区圆满完成了《沈阳市和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推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繁荣发展,全区人民健身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根本提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适逢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都市圈,为全民健身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国发〔2021〕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和平区实际,为建设体育强区,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辽宁省及沈阳市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部署,坚持“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抓重点”,突出“健康沈阳”建设主题,全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强化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构建优质高效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需求为根本目标,突出地域优势,夯实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实现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体育强区,为将沈阳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

围绕2025年沈阳建成“全民健身运动之城”目标,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交流合作、体育文化等领域发展,将和平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体育强区。全区居民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明显提升,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1.健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建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宣传、教育、公安、体育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和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舆论宣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体育组织体系,扩大体育组织覆盖面,推动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各行业、各类人群普遍建立体育组织,形成更加严密的健身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

2.进一步发挥体育协会和健身俱乐部功能。强化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保持规范有序发展,确实发挥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精准扶持单项体育协会和民办非营利性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大力支持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成立体育协会或健身俱乐部,通过多元化方式引导和扶持其参与赛事活动,激发参与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性,扩大最广泛群众基础,在现有围棋、足球、篮球等18个单项体育协会基础上,至2025年拟增加单项协会2-3个;各级各类体育俱乐部拟增加10个,争取新建传统体育特色学校3个。

3.推进基层体育组织建设。注重体育组织网络向街道、社区延伸,借鉴太极拳、健身气功站点与俱乐部成功经验,推进群众身边健身站点、体育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建设,同时指导引领群众自发健身组织以及少量人群的“草根健身组织”科学锻炼、积极参与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体育行政部门做好政策宣传、以服促管、以服促建、管建结合、重在建设。进一步完善街道综合文体站、文体活动室建设,指导社区成立健身俱乐部或体育兴趣小组。至2025年,健身站(点)拟增加30个以上。

(二)巩固提升健身场地设施

 1. 目前全区现有体育健身广场11个,拥有2个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主题公园5个,健身步道78条,总长度91720米,体育场地总面积59.52万平方米。全区10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均配套安装了全民健身器材,室内健身器材651件,室外健身器材6050件,覆盖率达100%,“15分钟健身圈”已全面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升相关健身场地设施质量建设与功能完善,科学维护及时升级换代,充分利用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和“金角银边”空闲地,改造建设群众身边“举步可就”的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城市空间二次利用。有计划逐步改造、增设新设施,完成和平区冰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最终建成布局合理、供给丰富、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形成和平区体育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5.8%,每周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68%。

2.科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遵循“属地负责、风险防控、分级分类、有序推进”的场馆开放原则,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与规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积极、稳妥、有序向社会开放。制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公共体育设施和具备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教学情况下,科学合理、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

3.强化体育场地设施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运转有效的室外健身设施配建管理工作机制。根据省市政策文件精神,确保健身设施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各类健身设施使用安全。

(三)组织开展赛事活动

1.以“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打造系列品牌赛事。进一步完善“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的赛事运营与管理,将其打造成知名国际赛事,使其成为和平区的国际体育名片,并通过“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利用沈阳浑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优质自然水域资源,探索组织“和平杯”水上(冰上)全民系列赛事,打造和平区浑河水上(冰上)运动特色文旅产业圈。

2.多途径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举办贴近群众、方便易行、部门联动、广接地气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大力发展健身跑、徒步走、游泳、骑行、球类、冰雪、水上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具有休闲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中国式摔跤、健身气功、围棋、象棋、龙舟、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着力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和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3.创新健身形式与内容,实施体育健身品牌创建工程,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培育体育人口。在全区广泛开展公园体育、广场体育、社区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营造广大居民积极踊跃参与健身的浓厚氛围。同时,形成以宣传打造“和平High起来”健身文化品牌为支撑,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为节点,以全民健身赛事为主线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积极组队参加沈阳举办的各类国际比赛、市民运动会等全市大型赛事活动,持续调动我区居民健身热情。抓好社体中心、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健身活动开展,进一步丰富各行业从业者的业余体育生活,有力保障全民健身向健康、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1.强化全民健身志愿指导服务队伍建设。组建专家志愿者团队,通过“公益培训”、“ 科学健身大讲堂”、“专家与你面对面”、“人人会健身”等系列活动,使群众树立科学健身观,正确掌握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学习平台。培养一支“有理论、有技术、有情怀,有能力”的新时代“四有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组织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等活动,通过两支队伍为群众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与技术全口径服务。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主体,增加培训种类,拓展培训内容,满足健身指导多样化需求。成立体育志愿服务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有效发挥组织功能和服务作用。到2025年,平均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200人,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7000人以上。

2.加强国民体质监测。推进体质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干预和体医结合的居民体质干预工作。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五进”志愿服务活动。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每年增长0.45%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

3.推进体医融合试点建设。与卫健部门、相关高校合作,推动和平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广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健康管理新模式。到2025年,在社区、公园、广场、场馆等场所建设2-4个以上市民体质监测点,开展面向大众的经常性体质监测和运动健身指导服务。

(五)建设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智慧沈阳建设,依托民政、党群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平区全民健身智慧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为居民提供场馆预定、健身地图、健身指导、信息咨询、赛事观赏、健身文化、网上互动等多种便民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市级信息平台对接,做到资源共享。到2025年,争取完成“智慧体育场馆”与“智慧体育公园”试点建设。建立和平区居民健身公共服务数据库,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健身服务。

 (六)加快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根据国家相关发展体育产业精神,进一步完善和平区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五环运动商城打造体育商贸产业链,壮大体育商贸健身休闲产业;以“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打造体育品牌赛事产业链;以沈阳清泉盛京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水上运动旅游项目;以和平杯世界足球公园户外运动训练基地及和平区全民健身中心冰场打造体育休闲运动产业链;以沈阳电竞协会打造体育电竞产业链。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全区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

(七)扩大体育消费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粘性,全面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休闲相结合,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

(八)优化竞技体育训练体系

大力优化少年儿童业余体育教育资源,在强化师资力量和丰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我区少儿竞技体育业余训练水平,争取在重大比赛中再创佳绩,为保持我区竞技体育良好的发展势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坚持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工作重点,围绕省运会、全运会等运动会周期,加大人才输送力度,为上级体育训练单位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争取每年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体育人才数量居全市前列。

(九)科学推进校园体育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积极推进科学化、多元化、兴趣化的校园体育建设,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校园体育发展,以学校个性化课后服务为平台,使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文化性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以校园足球为引领,将三大球、体操、田径、武术、跳绳、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引进校园,使之成为校园健身文化。

(十)弘扬健身文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1.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和平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开展体育文物、档案等收集、整理、保存工作。以非遗项目中国式摔跤、武术追风刀等项目为引领,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普及活动,促进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2.组织健身文化宣传推介。强化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重大赛事活动宣传推广,大力宣传“和平杯”系列品牌赛事活动,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和平区与国内外相关体育团体活动合作,促进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

3.通过“体育六进工程”,使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充分发挥体育项目的健身、娱乐功能,丰富各领域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全民健康,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4.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普及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身体素质。健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师资队伍,积极参与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5.完善和平区老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加大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大力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提高老年人健身意识,保障老年人健身权益,优化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组建和平区老年体育骨干队伍,积极参与省市老年体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老年人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和平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研究解决全民健身重大工作事项,确保全民健身工作有序推进。政府统筹、组织、协调、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向全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体育权利的实现。

(二)根据和平区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投入方式,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

(三)建立全民健身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全民健身工作发展需要,建立全民健身综合评价机制,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形成包括媒体、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监督反馈机制,对守信社会组织多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模范社区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组织实施

(一)推进工作落实。区政府统筹协调,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分管部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各部门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履行相关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落实。

(二)加强督导评估。和平区成立督导评估工作组,加强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组织第三方对实施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向区政府主管部门反馈备案。

 (三 )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通过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有效调动基层单位和个人工作积极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健全完善表彰机制,对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贯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增强健身群众的荣誉感和获得感,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健身锻炼,提高身体素质。